市场变化太快。或者可以套用一句江湖上的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一位煤炭行业研究人士告诉笔者,“现阶段,中转港口、接卸港口、电厂煤满为患,已经没有腾挪的空间。电厂存煤超量,已经出现电力企业毁约重点电煤合同的现象。”乍一听,不可思议。
现有煤炭价格采用双轨制,分重点电煤合同和市场煤。重点电煤合同是电力的保护伞,是为应对煤价快速上涨,减轻发电企业的经营压力。按照发改委安排,煤炭企业必须以优惠价格向电力公司保证供应一定数额的煤炭。
在特殊的市场行情下,煤炭企业推开了头顶的伞。或者说,在商业利益与契约精神的选择中,前者占据上风。
一切皆因变化莫测的市场。自5月初开始,秦皇岛港口煤炭场存急速增加,库存一度超过900万吨警戒线。不惟秦皇岛,曹妃甸、黄骅港,甚至广东接卸港、电厂均堆满煤炭。全国重点电煤存煤天数已经超过28天,有些电厂甚至增至50天。
煤炭企业开始请电力老板们吃饭,港口老板们也开始纷纷南下,希望说服电力企业继续增加存煤,以缓解港口压力。
这不禁让人想起十年前的那一遭,同样是煤炭市场不景气,煤炭大佬同样宴请电力企业燃料采购经理。席间的场面是,“煤老板”一杯一杯白酒下肚,才换来一车皮煤炭合同。
时间转到2010年12月,彼时恰是迎峰度冬之际,国家发改委部署全国重点电煤合同产运销衔接。当时的政策是,“2011年度重点电煤合同价格维持上年水平不变,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涨价”。
依然记得,一位地方煤炭企业负责人在随后的座谈会上说:“现在煤炭是卖方市场,煤处于上风。我们选择不降价格,倒逼电力企业接受价格。”
时隔两年有余,煤电市场反转。煤市萧条,恍若隔世。
电力需求持续不振、基础建设投资不旺、低价进口煤冲击国内煤价、水电增发削弱火电出力,种种因素叠加形成当下局面。
煤价持续下跌,挤走煤炭企业、中间贸易商、船舶商的利润。目前,市场煤价已经与重点电煤价格日渐逼近。6月27日,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平均价格报收702元/吨,环比上一周下降27元/吨。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交易已挂出690元/吨低位,低于发改委指导价110元/吨。
没有人能准确预测煤价如何变化。如果非要为煤价预估一个触底价格,有业内人士的预测是与重点合同煤价持平。要知道,重点电煤与市场煤价格之间有近200元/吨的差额。
突如其来的市场变故,让市场变得异常恐慌。如果煤炭市场仍不见企稳,抛售现象可能发生。
目前,已有地方煤炭行业管理机构建议,“适度调整煤炭生产供应量,特殊时期可以实行临时性限产压库保市场等措施,以平抑煤炭价格,防止价格出现大起大落”。
但市场主导供需,行政干预并不解渴。在煤与电的博弈中,双方必须看市场的脸色。有远见的大型煤炭、电力企业均选择与对方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以防市场突如其来的变脸。
煤炭萧条,并不意味着电力企业的日子好过。反过来,煤价一路高歌、电厂欠一屁股银行债,对煤炭行业也不是好事。煤与电唇齿相依,又是国家基础能源产品。国民经济是否景气,单看电力消费、煤炭消费数据即可知大概。
煤价下跌,政府不能袖手旁观。当然,煤炭就不用巴望着政府出台什么减税、扶持政策。能源产业发展至今,一贯存在的价格体制矛盾,可以趁着低价位做一次系统性改革,哪怕是修修补补,也别浪费了绝佳的改革时机。
诸如,国家可以趁机取消煤炭价格双轨制,放开煤炭价格,不为电力企业“开小灶”,完全市场定价;推进电价形成机制改革,完善煤电联动政策。煤价处于低位时,改革对价格的影响较小,市场便有机会主导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