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亚洲中国经济学家乔红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长期看,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很多重大挑战,但中国政府仍有很大政策空间。比如,中国农业人口占比超过30%,而发达国家只有10%左右,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平均在15%,通过制度和政策设计,中国生产效率可进一步提高。
乔红谈到,从短期看,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在于需求可能下降。内需今年后两个季度能否保持增长需要观察。就外需而言,考虑到劳动力市场压力始终很大,房地产市场明显供过于求、政策刺激转为政策拖累以及补充库存的积极作用逐渐衰减等因素,美国今年后两个季度的经济增长不容乐观,这可能压低其进口需求,从而对中国出口产生持续压力。此外,在逐步提高劳动力收入和逐渐恢复更加市场化的经济调节手段等方面,中国政府需要有所考虑。
她还认为,长期而言,从外部环境看,美国经济处于长期的“去杠杆化”的过程中,欧洲方面财政压力较明显,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缓冲外部冲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就中国内部而言,在“十二五”期间如何解决人口红利下降问题,降低储蓄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都是重大课题。
在谈及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有人质疑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问题时,乔红说:“我们业界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对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标准不能看经济总量,这一点没有异议。”她指出,在人均GDP等众多经济细项指标上,中国除了贸易开放度相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好之外,其他指标都在“发展中国家”的范畴内。因此,现在谈论对中国“发展中国家”的性质进行重新定义还远未到时候。
不过,乔红也谈到,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贡献的明显提升。她分析说,本轮危机以来,中国的进口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中国过去是全球的制造业大国,以“输出”产品为主,现在则逐渐加大“吸力”,对外部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对总体需求不振的世界经济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而且,现在中国的进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除了以往的原材料和初级制成品,还包括机械和电子产品在内的大量资本品以及消费品。
她说,欧盟二季度的经济增长情况较好,其中一个重要动力来自出口拉动,中国需求是一个重要因素。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二季度经济环比折年率的增速超过9%,中国对其出口的拉动功不可没。
谈到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责任和义务的问题时,乔红认为,鉴于中国经济规模和影响的明显提升,承担责任和义务是不可回避的。但在她看来,中国不应接受被外部强加的责任,不应为“不是自己的过错”负责,不能牺牲放弃自己的重大利益。她认为,现阶段中国仍然处在“战略发展期”,依然需要韬光养晦。
谈到外界对中国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质疑时,乔红表示并不认同。她认为,考虑到过去两年的世界经济处于攻坚阶段的大环境,以及市场出现明显失效的情况,政府角色的强化是必然的。她说,高盛内部分析团队的普遍观点是中国政府应对危机,调控经济的思路是非常明确的,“比任何国家看到的都要早,执行的都要快,力度都要大,是全球的典范”。
她指出,在中国出台的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向基建等领域是非常明智的路径选择,因为投资基建拉动经济的乘数效应明显。她认为,中国政府在宏观调控上采取的是“有保有压”的政策,通过不断试错的过程,在动态中获得经济均衡增长的目标,这也降低了出现重大政策失误的可能性。